在80年代的日本家具生产行业已经走过了模仿时代,迈进了创新的门口。而现今的中国也需尽快踏出创新第一步,从材料、结构与设备、制程与工艺的三大方面对比分析与外国在家具制造的不同,从中学习改进的方法。
在20世纪80年代,经常去日本。那时候的日本,刚刚摆脱战后的“山寨年代”,各行各业都到了创新的门口。
顾家的顾老板说他一生只做家具,他还年轻呢!我真的一生只做家具,去日本也只是去学家具制造以及和家具生产有关的东西。
战后的日本是简单粗暴的模仿,之后他们将先进国家的产品进行拆解,并彻底研究。这还不是关键,他们对生产这些产品的机器进行深入研究,进行攻关、制造。
从战后到80年代,日本人已经完成了以机器自动化来实现大规模生产。中国产品现在面对激烈的国际贸易摩擦,而日本人在80年代之后就面对了。因此他们开始了自主创新,而不单单依靠技术引进了。
还说家具。首先是材料,我们的板式家具,几乎全部用中纤板、刨花板、胶合板。这些人造板,欧美发明,使用了上百年了,日本人也用,但由于日本处于地震多发地带,因此他们用双包:以减轻家具的重量,避免砸伤人,而不是西方当时用实心的人造板。
那么制造双包,就得先有木架:全自动的钉木架设备,日本人就自己创新发明了,速度非常快,家具因此不但轻了,成本也低了。下来的加工是修边、钻孔、孔里喷胶、上圆棒榫,一条自动线完成,上板收板也有非常简便的设备。这样一个工人,开辆叉车,可以照顾8—10条线。
日本设备的特点:轻巧 、省电、耐用、不像欧美设备那样庞大、耗电,我去成都看一间大型板式家具厂,上板用大型吸板机,和铜铁厂类似。不用问,就是不够专业的供应商的张冠李戴。
中国太缺乏为制造厂商提供专业服务的企业了。我们已到了创新的门口,我们和日本人当时的条件不同,80年代之前,日本人能引进的也不过是自动化机械,而我们已引进了数控化设备,毕竟时代不同了。
然而,现在最先进的欧美设备,也只有中国人买,就这样了,下来呢?我们还是等外国人创新之后再引进,还是自己创新?我们已走到日本人80年代时的地步,他们于是进行了“科技立国”、“科技创新立国”,不仅做了,而且做得非常好。
1、先说材料:
——外国人发明了中密度纤维板、高密度纤维板、刨花板、细木工板、胶合板,甚至湿法纤维板。我们的农田里,每年有60亿吨 以上的稻秸杆、麦秸杆等等农业剩余物。十几二十年前,我们 老一辈的学者,包括我已故的老师王恺教授,都鼓吹并参与研 制稻秸杆板、麦秸杆板。
研发成功了,销路却打不开,尽管甲醛释放量为E0级,还是难卖,因为市场转向实木、全实木、纯实木!中国是农业大国,这些农业剩余物利用为家具材料多好呀!但由于销路打不开,市场小,成本也变高了。
现在大多数的稻秸杆、麦秸杆不是烧掉,就是掩埋。那些鼓吹用实木、全实木、纯实木的人,主要是不懂行的媒体人和公知,其实他们是在犯罪。
——今年初,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两位中国人,材料科学系的胡良 兵副教授和机械工程系的李腾教授,做出了一种所谓的超级木头,其实就是木材改性的工艺,使木头可以变得和钢一样的坚硬。因此将软木改性成像黄花梨、紫檀等“红木”一样的硬度,更不在话下。当然也可以将木材照红木的颜色一样地从里到外加以染色。
我不知道这两位教授是否已加入美国籍,假如没有,那这个创新是属于中国人的。然而,在中国有用吗?不要说人工处理的硬木,连不在红木标准里的硬木,都不能穿上“红木”的黄马褂,不能算是名贵硬木(木材还有贵贱之分)。因此,这两位教授创新的产品,可能会和稻秸杆、麦秸杆的命运一样,被中国人舍弃。
因此,创新要有创新的社会土壤,中国的“硬件条件”已逐渐达到,但“软件条件”还远着呢。因为我们的农耕文化太长久了,农业社会的观念深植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,要改变是十分困难的。
根据马林诺夫斯基(Malinowski)的文化三因子论,社会观念是最难改变的,根深蒂固地“暗中”指导着我们的生活,反射在生活方式中,甚至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
2、结构与设备:
我们的板式家具的结构设计,用的还是德国人几十年前的32mm系统,有板式生产企业吹嘘他们不但是创新,而且是颠覆式创新,我不知道他们颠覆了什么?材料?结构?生产工艺?程序或者是机器设备?
我们现在大型的板式工厂,有多少是用国产的机器设备的?就连简单的往复喷漆线,目前电机是用日本的为多,喷头、泵等核心部件,大部分用法国的或日本的。中国人仿德国的Venjakab或意大利的Superfici(SCM)、Cefla,只搞搞箱体、输送带、输送带清洗装置,流平这些低科技的配套。
由于目前环保要求,对这些设备的需求大,而买外国的原装整条线太过昂贵,因此需求大于供应。就这样,国内这类机器厂,就牛的不得了。其实,这还是处于日本80年代之前的状态,是他们所谓“逆向工程”的时代,还未进入创新的阶段。
其他许多大型设备,基本都是这样,电子控制、主机都还是外国的,我们也只是做做配套。生产设备的主机,我们如果无法独立制造,那如何步入创新?就像我们的电子行业,没有芯片,只有下游的应用,那就是把大厦建在沙滩上。
3、制程与工艺
现在欧美日的智能科技(中国也做了大部分),已足够让我们的企业发展工业4.0——假如市场需要的话。
工业4.0的主要六个步骤:感测器安装(Sensors Inputs)、连结(Connect)、传送(Transport/Transfer)、资料管理(Data Management)、分析(Analysis)、产出(Action/Output)。
感测器在生产制造中,及时地收集到所有相关资料,而这些资料和所有生产设备连结起来。这一整个系统的资料,经过资料管理与分析,使每一个环节都会因应不同的状况而做出不同的应变。这是一个自我优化的系统,其实这也就是工业工程的基本内容。简单地说,所谓工业4.0,目前智能科技已经有了,而手段与工具,也是早就有了的工业工程。
那我们还能有怎样的创新?当然对应市场的需求而在制程方面有所创新,那是可能的。但关键还在基础研究,机器设备装置、元件配件、电子电气等等上游的工业,才能引导出真正的创新,至少是维续性的创新。
|